塘:堤。
议曹:郡守的属吏,掌言职。华信家:人名。不详。
斛(hú):旧量器,方形,口小,底大,容量本为十斗,后来改为五斗。
旬月:一个月。
《钱唐记》说,防海大塘约在县东一里,郡的议曹华信家,建议建造此塘以防御海水。于是开始征募土石,凡挑来一斛土的,给钱一千。一月之间,挑土的人云集而来,因为塘没有修筑而不给钱,人们只好抛掉土石回去,土石成堆,塘因而修成,所以改名为钱塘。
浙江又东与兰溪合,湖南有天柱山,湖口有亭,号曰兰亭,亦曰兰上里。太守王羲之、谢安兄弟,数往造焉。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,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。太守王廙之,移亭在水中。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,起亭于山椒,极高尽眺矣。亭宇虽坏,基陛尚存。
这段《注》文记叙了山阴县的兰亭,以后成为这个地区的重要名胜。兰亭的闻名于此,其实并不是因为它的“丛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,而是由于东晋永和九年(353)三月上巳,由王羲之、谢安、谢万等全国名流在此举行所谓“兰亭修禊”。因为北方沦陷,北人大批南迁,而浙东山青水秀,吸引了许多文人学士的寓居,所以这一天能聚集全国级的名流四十二人,而王羲之即席书写了《兰亭集序》(此文以后名称甚多,但比较流行的是《集序》与《诗序》)。王是一位书法家,但《水经注》并不记及于此,说明对于王书写的《诗序》成为历史上至高无上的书法珍品,包括王在书法上的“书圣”地位,是在唐初特别是因唐太宗的爱好而身价突增的。从此以后,兰亭有双重意义,一是作为风景名胜的兰亭,二是作为书法珍宝的《兰亭》。前者以后数经播迁,王谢等的修褉在天柱山下的鉴湖湖口,也就是在会稽山丘陵的北麓,以后一再迁移,今兰亭是明代修建的,已在会稽山丘陵的南麓。所以今兰亭与东晋兰亭,据清全祖望所计,相去三十里。至于作为书圣墨宝而为唐太宗极度酷爱的《兰亭》,除了流传的许多唐人摹本以外,原物早已失传。按理既然唐太宗如此珍重,此物应在昭陵之中,但昭陵早经盗掘,却未见此物流入人间。也有认为当时武则天已经擅权,则《兰亭》应陪葬于唐高宗与武氏的乾陵中,乾陵是西安汉唐皇陵唯一未被盗掘过的陵墓。则《兰亭》的存亡还是一个谜。但《集序》有两“揽”字,为《说文解字》所无,历来也从未有人把“览”字异书作“揽”,显然是为王避其祖之讳。
兰溪:在今浙江绍兴西。
天柱山:在浙江绍兴境内。